唐玉珍,女,1937年7月生;袁稚西,男,1934年12月生,夫妻俩均为中共党员,重庆市渝北区龙塔街道紫园路社区居民。前半生兢兢业业地从事了30多年的铁路、妇联、司法等工作,在最近10年里,两位老人卖出名下房屋,捐出养老积蓄合计110万元,用于敬老助残等项目。此外,2018年4月,两人与重庆市红十字会签订遗体捐赠协议,去世后将遗体捐赠给重庆医科大学作医学研究。夫妻俩曾获评“重庆好人”称号。
善心萌于微时 回报社会
在唐玉珍夫妻俩居住的康养中心房间内,放着3辆功能不一样的轮椅和一根拐杖,床头椅子上,叠放着一堆老年纸尿裤和各种药品。
两年前,袁稚西做了腮腺肿瘤手术,右脸还包着纱布需要经常换药,说话有些吃力,行动不便只能靠轮椅出行。唐玉珍也有高血压、重度骨质疏松和脑梗等疾病,所以两人选择这处医养一体的养护中心居住。
“我们老了,做不了什么贡献了,只希望不给国家添麻烦,同时尽自己所能帮助一些处于困难中的群体。”唐玉珍的大爱刻在骨子里。
唐玉珍是四川成都人,父亲在一家餐馆当厨师,后来因意外去世。“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,妈妈辛苦纺棉花,帮人洗衣服,省吃俭用把我带大。因为太穷,家里一天只能吃两顿饭。那时候,周末有爱心人士做锅盔发放给穷人家,小孩能领两个,大人领一个。”她回忆道,当时就在想,等自己长大了有钱了,也要做很多锅盔发给大家。
袁稚西是四川泸州人,家里也很穷,父亲在他出生前就去世了,“我在成长过程中,得到了很多好心人的帮助,所以都想着以后能帮助别人。”
结婚60年来的漫长岁月,夫妻俩举案齐眉,哪怕在刚工作时两人工资加起来只有几十元,也经常掏腰包帮助身边人。
大爱集成涓流 卖房捐款
1970年,唐玉珍被安排去支持襄渝铁路建设,负责宣传工作,驻地在北碚。“我的工作是深入女民兵连,和她们同吃同住。”1972年,襄渝铁路建成通车,唐玉珍先后前往市委群工部青年工作处、市妇联、市司法局工作,1998年光荣退休。
退休后的唐玉珍夫妻,从2006年开始在成渝两地轮流居住。一开始住在养老院,2015年他们在成都买了一套40多平方米的房屋。
唐玉珍一辈子也忘不掉:2014年6月10日那天,成都在下雨,老两口带着银行卡,从家里出发换了两三次公交车,一路问路,找到青羊宫附近的成都慈善总会,捐款10万元。
“那是我们第一次捐款,一是为了报答成都这座城市的养育之恩,二是没买房屋前,我们是住在一家私人养老院里,亲眼目睹了有的老人没有子女的状况,印象很深刻。看到这些老人过得不容易,就想把钱捐给他们。”唐玉珍解释捐款初衷。
后来,由于治病、医保报销等事务需要在重庆解决,夫妻俩决定搬回重庆居住。
“成都那套房屋用不上了,就决定卖掉,卖了76万元。我们想将这笔钱捐赠出去,给那些更需要帮助的老年人和特别困难的群众。当时,我们委托重庆市慈善总会到成都处理卖房事宜,并通过重庆市公证处公证,将这套房屋的售卖款全额捐给重庆市慈善总会。”唐玉珍说。
2021年上半年,作为八旬老党员的唐玉珍夫妻向重庆市慈善总会捐赠房屋出售款76万元,“这也是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上我们的一份心意”。2021年10月和2023年3月,夫妻俩再次拿出积蓄,分别向重庆市慈善总会捐赠14万元、10万元。加上之前的10万元和76万元,两人捐款累计达到110万元。
仁爱践行终身 捐献遗体
唐玉珍夫妻捐款110万元,这件事震惊了周边亲友,也引起不少讨论。但接下来夫妻俩捐献遗体的决定,更让人始料未及。
其实这件事,他们两人最初也有过分歧。“平时其他事情他听我的,但这件事他一开始就不同意,觉得无法接受。我劝他:这么多老一辈革命家都是把骨灰撒进江河里,我们到时候死都死了,哪个还晓得你是袁稚西,我是唐玉珍?”唐玉珍以理服人。
唐玉珍劝说的理由还有一条,那就是两人本来都有疾病,捐献遗体还能让医院做研究。如此一来,以后子女也不用经常来给老人扫墓,也算是减轻了他们的负担。
在唐玉珍不厌其烦地劝说下,最终,袁稚西点头答应了妻子。夫妻原来看好的公墓,最终决定不用了。2018年4月,两人与重庆市红十字会签订遗体捐赠协议,去世后将遗体捐赠给重庆医科大学作医学研究。“我们现在作不了其他更多的贡献,就将遗体捐出去,希望可以为医疗事业的发展作点贡献。”唐玉珍对此很坦然。
“我和弟弟从小到大听父母讲过很多他们小时候的故事,包括吃过的苦,帮过的人。作为儿子,我很理解他们捐款乃至捐赠遗体的行为,我为他们感到自豪。”夫妻俩即将退休的大儿子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