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快讯 > 正文

农房改造让群众住上了“暖心房” ——我区农村危旧房改造整治工作综述

发布日期:2020-01-21 17:56

隆冬时节,行走在渝北乡村大地上,一座座整齐划一的农家小院掩映在青山绿水间,一个个美如画卷的秀丽村落引来游人畅游。

2019年以来,我区聚焦脱贫攻坚“两不愁三保障”,把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作为重大民生工程,作为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,全力推进农村危房“清零”,切实解决群众住房安全问题,同时,大力实施旧房整治提升,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,让越来越多的贫困户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,真正实现了“住有所居、住有所安、住有所乐”。

危房换新貌改造惠民暖人心

小青瓦、白瓦头、白粉墙、灰墙裙……看着眼前这座8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,大湾镇凤龙村脱贫户杨家碧的心情正如这冬日暖阳,明媚且温暖。

搬家之前,杨家碧居住的老旧房屋是上世纪80年代所建,属于D级危房,存在安全隐患。“碰上刮风暴雨,晚上,都不能安心入睡。”杨家碧回忆说,家里没钱拆建翻新,危险的房子也只能凑合着住。

2018年,村干部在摸排调查中知道了杨家碧家里的情况,立即帮她申请到危房改造的优惠政策,政府补贴了近6万元资金,帮她盖起了一栋漂亮的新房子。搬家那天,望着敞亮的新房子,老人拉着工作队员的手激动地说:“感谢党,感谢政府,没想到晚年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新房子,以后的日子不愁了。”

从破旧的“危房”到砖混结构的“安居”,在我区,像杨家碧一样解决了住房困境的群众还有很多。

去年以来,为全面夯实“两不愁、三保障”中的“住房安全保障”基础,我区紧紧围绕全区脱贫攻坚工作目标,从困难群众住房安全着手,全力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工作,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。

出台《渝北区农村存量危房整治实施方案》《关于进一步明确农村危房整治补助政策的通知》等政策文件,进一步明确4类重点对象、一般农户C、D危房分类整治方案及分类补助标准。创新提出了农村危房整治9条,从查、搬、租、拆、改、建、管、督、评等9个方面指导镇街实施农村危房整治,促进农村危房整治工作更加精准有力。

同时,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,对全区6万余户农户住房进行安全鉴定,其中对建卡贫困户等4类重点对象住房进行全覆盖鉴定,进一步理清全区危房底数。按照“五个一批”对C、D级危房分类施策,严格实施改造。

“施工中,我们对有危房整治任务的镇街开展现场技术指导服务,并联合质量安全专家对全区危房整治项目现场开展质量安全巡查。”区住建委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改造完成后,该委还组成工作小组,对全区建卡贫困户住房安全情况进行全覆盖入户检查,并对C、D级唯一住房进行抽查核实。

据了解,2019年以来,围绕“两不愁三保障”目标,通过修缮加固或重建方式,我区已完成农村危房整治2548户,全面实现了4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动态“清零”,让困难群众告别危房乔迁新居,住上了安全房、舒心房。下一步,将进一步推进一般户有人居住C、D级唯一住房整治,确保在2020年底前基本消除农村有人居住C、D级危房。

旧房大整治乡村蝶变展新颜

为加快推进我区美丽乡村建设,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,我区在危房改造的同时,加快推进农村旧房整治提升。

走进大盛镇青龙村太和场,青山环抱、绿水绕村,一排排粉墙黛瓦水墨风的建筑错落有致,古朴的青石板路铺满村头巷尾,颇有“青山如黛远东村,嫩绿长溪柳絮风”的诗情画意,很难想象几年前村民还处于“住旧房、走泥路”的尴尬情境。

“房子修得漂亮,周围环境也好,现在好多城里人羡慕我们住在这么美的院子里。”村民杨治峰说起自家的变化,连连赞叹。

“过去,这里的房屋大多是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土木结构房,房屋零散且破旧,周边环境脏乱。”青龙村党总支书记黄志介绍,村里对太和场进行大刀阔斧的整治提升,并力求与乡村农耕文化、自然环境相契合。

太和场的蝶变只是我区旧房整治的冰山一角。2019年以来,我区按照“点线面统筹、分梯次推进、跨年度安排”的整体思路,坚持因地制宜、精准施策,大力实施“五沿带动、全域整治”行动,投入建设资金4亿元,实施农村旧房整治提升5145户。

“旧房整治一头连着民生,一头连着乡愁。”区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,旧房整治不是简单的排危加固,该委力图最大限度地还原乡村的那份乡愁,既解决了农房的建筑质量和安全问题,让群众住得舒心,也带来农村面貌的根本质变。

在旧房整治提升中,我区按照“规划布局美、山水田园美、村庄建设美、生活富裕美、乡风文明美”的思路,加强村庄规划和农房设计管理,统一村庄风貌、建筑风格,编制了《渝北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导则》,明确农房改造“八大核心要素”。同时,结合“八改”“六化”整治标准,整治周边“脏乱差”环境,让小青瓦、白瓦头、白粉墙、石墙裙等巴渝民居的特色与绿水青山相融合。

宜业又宜游文旅融合促增收

冬日的午后,兴隆镇牛皇村礼朝屋基。沐浴在暖暖的阳光里,22栋具有巴渝特色的农房整洁靓丽,错落有致,红沙石、土坯、茅草等乡土元素原汁原味地点缀其间,“礼”文化的长廊、亭台等特色景观小品随处可见,让人置身于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中。

村民汪海龙忙前忙后,正着手为客人准备午饭,看着店里络绎不绝的游客,心里乐开了花。“现在城里人都喜欢到我们这里来耍,节假日的时候忙都忙不过来。”汪海龙说,礼朝屋基建成人居环境示范点后,他和很多村民在镇村党组织负责人的帮助鼓励下,回家乡开农家乐,吃上了“旅游饭”,日子越过越好。

近年来,兴隆镇牛皇村通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,改造农房22栋,其中8栋民房交由专业公司打造,全部改建成了民宿,每户村民一年可获得1万多元的租金收益,在民宿打工一个月还有上千元的收入。同时,因地制宜,以“双十万”工程建设为契机,大力发展杨梅、蓝莓、草莓等产业,推动集采摘体验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发展,促进农民增收。

在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,我区各镇街结合自身发展规律,保留乡村风貌,突出地方特色,促进农旅融合,这也使得农村旧房整治后,乡村更美,村民更富。

洛碛镇大天池村以朝家坝人居环境示范点为抓手,重现百年历史老院落面貌,运用美丽的山、水、田、林、井等自然资源,结合成片的桃花,打造成一片“桃花盛开的地方”,开门喜迎八方来客。

大盛镇天险洞村深入挖掘本地水码头、鼓楼戏台、万亩樱花等特色景观和白岩山歌、千龙百凤手绘等特色非遗,凝聚出独特的文化元素符号融入整体建筑风格,栽得梧桐引凤来,通过人居环境的改善,大力发展壮大乡村旅游第三产业。

兴隆镇乡愁博物馆以“乡愁”为主题,由少时之忆、乡村大课堂、巴渝乡愁项目规划展厅、文创展厅、文创农创展示区四大主要区域构成,将巴渝农耕文化、乡村集市、乡愁记忆融于一体,勾勒出诗意田园生活,引得游人如织。

……

让农区变景区、田园变公园、农房变客房、产品变商品……近年来,我区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投入,高标准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,盘点乡村特色,细梳人文气质,重点推进的13个示范点、13个示范片已是效果初显、各具特色,“美丽资源”撬动“美丽经济”快速发展。同时,以“双十万工程”建设为契机,将产业发展与乡村旅游相融合,大力推进“农旅融合”项目建设,走出了一条村美、业兴的富民之路。


记者 杨青